后视偏差,为什么我们容易事后诸葛亮? | |
什么是后视偏差?人们会高估自己在某一不确定事件的结果发生之前的判断。 比如以前对某个人的评价并非很贴切,而当这个人作出某种行为之后,他就会说:“看,我以前就说过他是那样的人。”或者预测球队的输赢:“我当时就叫你买A队赢,你结果不听!” 我们的大脑就是如此的“聪明”,一旦得到了新的知识,我们的记忆系统便会更新我们原来的假定,并让我们将结果指向所谓的“常识”,产生“我早就知道”的感觉。 如何理解后视偏差? 后视偏差并非人们有意让别人知道其评价比较恰当,既便不当着他人面,让个人在单独情况下说出自己原先的知觉时,这种现象也会发生。它是一种真正的记忆歪曲,说明个人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。 如何应对后视偏差? 1、当别人失败时不要过于苛责,当别人成功时不要觉得理所当然。 事后看起来,即便正确的做法,似乎非常合乎逻辑,但如果换位思考,当结果还没出来之前,如果是你,你也有不小的概率做出错误的选择。请时刻记住,事后判断,是用结果的确定性,去推断事前认知、决策、行动的不确定。同样,当别人成功时,也不要以为别人做出正确的决策很“显而易见”“运气好”。支持这种正确决策后面的认知、经验和执行力,并不那么容易掌握。 如果这么认为,往往会让我们高估自己,“自我感觉良好”, 造成决策误判。做个类比,很多时候,我们在看书上的实验结论或答题思路时,看上去非常容易,甚至显而易见。但在随后进行的考试中,面对多个看上去颇为可信的答案,却不知道选哪个好。 2、积累关于记忆偏差的认知。 类似前面提到的后视偏差案例,我们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积累。当处于可能出现后视偏差的情境时,我们就有可能提醒自己,注意规避这个问题。 华盛顿大学有位老师,曾经给他的学生做过这样的一道题:先给出一些杂乱的词语,包括蚂蚁、蜘蛛爬行、毒药等,让学生们尽可能记住。一段时间后,又给出另一组杂乱的词,让学生们圈出先前出现过的词语,并排除掉不记得的。由于第一组没有与树相关的词汇,所以学生很快就排除了橡树、枫树等于树有关的词。但是,第一组词汇中还出现了很多与昆虫相关的词汇,却不包括“昆虫”这一词,但很多学生都卷出了“昆虫”。 这就是一种强大而普遍的认知错误,也是形成错误记忆的主要原因。这种错误地“记得”从未发生之事的记忆被称为“虚假警报”。 3、养成“书面提前写预测”的习惯。 后视偏差的倾向,会让我们修订我们的记忆,对自己撒谎。而且这种倾向十分顽固:即便你知道了这个概念,仍然会不知不觉地掉入陷阱。此外,最好办法是,将预测白纸黑字地写下来,立作存据,用以检验自己的判断准确度。这里的关键有两点: 提前+书面。 我们可以尝试把一些重要事情的预测和决策原因写下来。等决策结果出来以后,再回过头来看看,想想当时决策的原因是什么,这里面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。这样做,或许能够规避这种后视偏差,也能够让你得到更多的思考和成长。 | |
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湖南省 (湖南广告信息)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5-09-02 10:45:22 | 发 布 者: 大盛教育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19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