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解决亲子之间的隐形竞争关系 | |
很多父母都是爱孩子的,那为什么会出现“见不得子女好”的情况呢?实际上,家庭中有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,却极易被我们忽略——亲子之间的隐形竞争关系。这种竞争心理虽是双向的,但在父母对孩子之间更为强烈。 01 对孩子的无意攻击背后 藏着一种强大的“竞争意识” 很多人会觉得疑惑:我那么爱孩子,怎么可能见不得ta好?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,潜意识里,自己对孩子一直是有矛盾心理的:一方面希望孩子好,付出很多,给ta创造好的条件和机会;但如果孩子过得太好,自己又会不舒服,觉得ta们太顺了,刺激了自己的自尊和过往。 为什么母亲口口声声说要对孩子好,真正到了有矛盾时,又觉得孩子装呢? 最重要的原因是,父母自己内心深处有个冲突:一方面,的确是想去爱孩子的,但这种爱带着很多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心理意义。父母把自己童年对爱的需求,对关注的渴望,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。于是,她对孩子好,其实就是对小时候的自己好。 02 自尊心和控制欲太强的人,更不容易接受孩子的成功 除了因过往经历导致心理不平衡,嫉妒孩子导致关系紧张之外,自尊心和控制欲太强,也是很多人无意中会给孩子的人生“使绊子”的原因。 有很多已经成年了的朋友说,但很多事情还是要听父亲的。在很多人眼里,自己是很有责任心,有能力的人。但每当自己要挑战什么,例如接一个难的项目,父母非但不鼓励他尝试,还总习惯性打击.长期下来,做事越来越没自信,畏首畏尾。也许是父母在人生中曾遭遇一些挫折,被外界认可度不高,导致缺乏自我认同,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儿子表达:“你不如我”,“你跟我比差得远”这样的评价。仿佛只有这样,才能找到自己缺失已久的存在感。 如此被父母攻击的孩子,会在家庭中产生难以觉察的,很深的内疚感。潜意识里觉得,过得太好是不对的。过得比父母太好,反而对不起父母。所以他们不敢成功,不敢追求和表现自己的幸福,因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。这样对于父母,对于孩子,都无比可惜。 03 家庭中做到“个体分离化”,才能各自拥有更好的人生 那么,我们如何觉察和应对这种天然存在的“亲子竞争”带来的影响呢?其实,人有嫉妒心很正常。 从父母角度出发,我们无法改变过去,但可以增加自我觉察: 好好地看看,自己面对孩子时,那种莫名其妙的“不舒服”来自哪里。 反思人生经历中的挫折与创伤,给自己的个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,又如何继续影响着你的亲子关系。 只有充分的自我觉察,才能最终做到分离个体化: 家庭成员之间学习把对方当做独立的个体,接纳ta与自己的不同,尊重其发展需要。 用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,用健康的方式关爱自己。 关注自己的需求,接受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体验。 不要忘记,父母也是人,他们本不完美。孩子也是人,他们终将独立,成为自己。接受家庭中存在的适度竞争心理,可以让每个人都更具备完善自己,追求自我的动力。而父母接受对孩子的隐形敌意,接受彼此都是独立的存在,才能更好与之分离,各自拥有更好的人生。 | |
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湖南省 (湖南广告信息)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5-08-29 14:44:49 | 发 布 者: 大盛教育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27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