牺牲感太强的父母,养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! | |
北大才女李雪琴曾经在谈及原生家庭时指出:“在许多中国家庭中,亲子关系常常充满了‘牺牲感’。比如,父母会说:‘这排骨给你吃,我只啃啃骨头;这鱼最好的部分都留给你,我吃刺多的鱼尾。’可是,明明鱼这么大,为什么父母总是选择吃不好的部分,还要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呢?” 的确,父母的付出本应是爱的自然流露,但当这种付出被贴上“牺牲”的标签时,就变得过于沉重,甚至成为孩子的负担和枷锁。 01 自我感动的“牺牲”:爱的反向表达 许多孩子从小就被这样的话语所束缚:“我这么累,还不是为了你?如果不是为了供你上学,我早就去旅游了;如果不是为了给你买房,我早就退休享福了;如果不是为了你,我早就离婚了……”这些话语看似是爱的表达,实则是一种“自我感动”的牺牲,却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内疚感。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:“把一切都让给孩子,牺牲自己的幸福,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。”这种牺牲不仅毁了孩子,也毁了自己。牺牲感会引发孩子的内疚感,而内疚感又会让孩子在成年后继续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去哺育下一代,形成一种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。 真正成熟的人格,不会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满足孩子的需求。这样的父母能够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,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强。而那些一味宠爱、过度补偿的父母,往往是在用内疚感和牺牲感来表达爱,这只会让孩子陷入内心的纠结,无法真正与父母亲近,甚至会选择远离。 02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价值感 育儿的本质不是牺牲和妥协,而是爱与呵护。孩子的成长需要力量,而牺牲感往往是扼杀这种力量的最快方式。相反,价值感才是滋养孩子成长的关键。 给孩子价值感其实很简单:父母只需活出自己的价值,过得快乐,成为孩子的榜样。杨天真曾说:“人的价值需要自己去肯定,无论是选择工作还是成为全职父母,都不要带着牺牲感做事。”在人际关系中,过度的牺牲并不是爱,而是一种无力承担的负担。 当孩子背负了父母所有的期待时,很难想象他能成为一个轻松自在的人。父母应该明白,爱不是牺牲,而是真诚的付出;爱不是枷锁,而是给予孩子自由。愿所有的父母都能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,让孩子在爱中成长,而不是在牺牲中挣扎。 如果您希望在育儿和家庭关系中找到更科学、更有效的成长路径,不妨关注 大盛教育·自驱力教育《家庭成长战略模型》。8月25-26日,李万博老师亲授,帮助您重新定义爱与付出,掌握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自驱力,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茁壮成长。 | |
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湖南省 (湖南广告信息)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5-06-13 11:53:35 | 发 布 者: 大盛教育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9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