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旅游产业网元宇宙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加快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 | |
陕西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,文旅产业发展基础扎实、潜力巨大,要发挥资源优势,建设有国际范儿、中国风、陕西味的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。 统筹推动,形成“文旅综合产业综合抓”的态势。一要健全领导机制,省市县三级党委、政府成立领导小组,党政“一把手”分别为第一组长、组长,负责统筹推动。二要加强部门协同,文旅系统要深入研究各行业发展规划及政策,主动寻找文旅与各行业发展的契合点和发力点,推动“文旅+”“+文旅”,加强协同配合、融合发展。 盘活资源,抓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、传统资源的创新利用。一要借助科技手段,推动产品推陈出新,总结推广长安十二时辰、盛唐密盒等创新项目的成功经验,推出更多现代、时尚的文旅产品。二要把握发展趋势,推出更多消费新场景,根据夜晚与白天、风情与风景、好玩与好看、心动与走动并重的新特点,创新推出旅游新供给、新场景、新模式。三要树立精品导向,抓好产品品牌建设。 项目支撑,不断壮大现代文旅产业链群。一要抓好重点产业链,着力围绕现代旅游、文娱演艺、文化创意设计与服务、节庆会展、广播影视等方面,重点推进全省在建续建旅游项目落地见效。二要壮大经营主体,发挥陕旅、陕文投等产业链链主企业、链群企业带动作用,用好文旅专项资金、产业基金,培育一批骨干文旅企业。三要加强项目招引,吸引专业团队来陕投资或提供服务。 文旅赋能,以旅游为纽带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。各市县(区)要把城市当作大景区来规划、建设和管理,以规划引领发展、以项目支撑建设、以管理提升品位、以文化彰显特色,打造主客共享空间;做强县域旅游,做精乡村旅游,发挥旅游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“转换器”“金扁担”的作用。 发展文旅产业,丰富的文旅资源是硬基础,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软支撑,二者相辅相成、缺一不可。 做实便民化审批,打造文旅从业者创业“快车道”。建议参照“一件事一次办”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各类审批优化整合的模式,将营业执照办理、牌匾标识备案、文艺表演团体设立、营业性演出审批、娱乐场所经营许可、食品经营许可等不同行业的事项合并为“开办文艺表演场所一件事”,在政务大厅实现“前台一次收件、后台分类同步审批、结果统一送达”,让文旅行业的创业者“进一次门、填一张表、交一份材料、办一套事”。 做优多维度服务,提升游客消费“体验感”。建议持续完善景区周边停车场、公厕、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出台支持酒店业、餐饮业等配套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,吸引品牌酒店、餐饮企业落户陕西,切实增强游客接待能力。在各旅游景点、游客聚集区、市中心商务区等设置便民服务驿站,集合市场监管、文旅、交通等部门力量,把服务向景区一线下沉、向游客身边汇聚,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,让游客诉求第一时间可反映、第一时间能解决。 做强数字化监管,构筑文旅市场发展“防护网”。建议打破传统的巡查、暗访、通报、投诉反馈监管机制,为商户、游客、市民提供与线下便民服务驿站有机衔接的线上诉求平台,做到及时回复处理;完善各类风险评估和安全预案,加大食品安全、行车安全、景区安全的监管频次和力度,坚决杜绝各类“宰客”“倒客”等违法行为;加大数据共享力度,构建起“用数据说话、用数据决策、用数据管理、用数据创新”的市场监管新体制。 当前陕西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依托秦、唐文化,汉文化开发相对薄弱,未能充分发挥汉文化对我省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。 建设陕西汉文化旅游商业中心,打造汉唐文化商业两极。在加强对汉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,借助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契机,参考曲江唐文化商业模式,融合资本运作,以汉长安城遗址为切入点,建立汉文化旅游商业圈,形成未央汉文化商业极,让陕西文旅产业再添一个增长极。 借鉴已有汉文化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,举办汉文化主题活动。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、咸阳汉阳陵、汉中兴汉胜境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,以两汉发展史为时间轴设定主题文化区域,开发特有的汉文化旅游节,通过《昭君出塞》《西域使者》《汉颂》等大型实景演艺作品,拉近汉文化与群众的距离,融入汉服、汉礼、汉乐等文化元素,将汉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触的文化认知,吸引市民和游客。 深度发掘汉文化旅游资源内涵,加强旅游文创产品开发。注重汉文化文创产品的呈现方式创新,加快门票经济下的观光游向旅游消费经济下的休闲游、个性游转型,并充分考虑青少年群体对汉文化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,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文创产品,推动大众旅游、培育智慧旅游。 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 旅游产业网 | |
| 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全国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3-08-09 11:50:30 | 发 布 者: 张先生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85 |